人的雙腳每天都在忙忙碌碌,承受著人體的重量。自古人們就關注雙腳的保養,但是有些時候我們會發現腳跟莫名其妙的就是痛。今天的節目邀請了徐凡平專家,一起來看看足跟痛的原因和其治療方法都有哪些,千萬不要錯過。
本期嘉賓介紹
徐凡平
女,副主任醫師。2000年起專業從事脊柱外科,2011年獲得中國中醫科學院骨外科博士學位。副主任醫師。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骨傷科分會委員。博士師從朱立國、孫樹椿等國內中醫脊柱名師,擅長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滑脫癥、腰椎管狹窄癥、肩周炎、退行性骨關節炎等疾病的中醫手法、中藥、經筋刀治療。近年開展了脊柱微創管道、經皮腰椎后路減壓融合術等微創新技術。北京首家開展中醫微創針刀鏡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痛風、骨性關節炎等常見風濕病。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足跟痛的原因
在我們生活中,往往有許多人會在走完很長的路后出現足跟痛的癥狀。那足跟痛是怎么回事呢?
1、跖筋膜炎
足跟痛常見的原因是長期、慢性、輕微外傷積累引起的病變,表現為筋膜纖維的斷裂及其修復過程。在跟骨下方偏內筋膜附近處可有骨質增生,形成骨嵴。在側位 X射線照片上顯示為骨刺。
后者常被認為是足跟痛的原因,但臨床研究證明它與足跟痛的因果關系很難肯定,跖筋膜炎不一定都伴有骨刺,有跟骨骨刺的人也不一定都有足跟痛。跖筋膜炎引起的足跟痛可以自然治愈。
如果出現足跟痛的時候,則可以墊高足跟,從而減輕跟腱對跟骨的拉力,而減輕病痛。同時也可以進行藥物注射的方法進行治療。
2、跟墊痛
常發生在老年人,跟墊是跟骨下方由纖維組織為間隔,以脂肪組織及彈力纖維形成的彈性襯墊;青年時期,跟墊彈力強,可以吸收振蕩。老年時,跟墊彈力下降,跟骨在無襯墊的情況下承擔體重,嚴重時可形成瘢痕及鈣質沉積,引起足跟痛。跟墊痛與跖筋膜炎不同,在整個足跟下方都有壓痛。治療方法為使用海綿跟墊或局部藥物注射。
3、跟骨后滑囊炎
易發生在跟腱與皮膚之間的滑囊,由不合適的高跟皮鞋摩擦損傷引起。滑囊壁可變肥厚,囊內充滿滑液,局部腫脹,并有壓痛。治療方法宜改善鞋型。若滑囊腫脹不消,可以穿刺吸引,并可注入氫化考的松。
4、跟骨骨突炎
常發生于8~12歲的男孩,病變與小腿脛骨結節骨突炎相似,是在發育過程中,未愈合的骨骺受肌腱牽拉引起的癥狀,疼痛在跟腱附著點下方,可雙側同時發病。跑步與足尖站立可使癥狀加重。骨骺愈合后癥狀自然消失。一般作對癥處理,可使患兒減輕活動,也可用跟墊減輕跟腱對跟骨的拉力。
5、距骨下關節炎
常發生在跟骨骨折后,是一種創傷性關節炎。X射線照片上前跗竇處,負重時疼痛加重。若保守治療失效,則應進行跟距關節融合術。
陳舊性跟骨骨折或少見的跟骨腫瘤或結核也是足跟痛的原因。足跟以外的疾患引起跟痛癥者,有類風濕性脊椎炎,壓迫骶神經根的腰椎間盤突出,發生在小腿的脛神經擠壓等。
中醫治療足跟痛
一般采用內服和外治兩法并用。先要辨證再來用藥,足跟痛基本分為三種癥型:氣滯血瘀型、肝腎虧虛型和寒凝血瘀型。
在醫師開的內服中藥的同時進行外治更有助于恢復。外治的方法主要有幾種:
一、每天用內服藥煎過的藥渣加適量醋,放入紗布袋里,熱度以合適為準,熱敷足跟處,一次15~20分鐘。
二、川草烏、伸筋草、透骨草等藥適量(根據自身情況,請醫生開出外敷處方),加醋適量,加入熱水,以不燙為適宜,每天泡腳,每天泡15~20分鐘,一副藥可用3~5天。泡腳后用軟膏劑或護手霜涂抹足跟處再進行按摩。或者用合適的圓棍放在腳下來回滾動。
三、使用足跟墊。在稍厚的鞋墊上畫出痛點的位置,挖空,在空處墊上藥包。可用威靈仙、白芷以1:1的比例打成藥面做成藥包。也可不墊藥包使用。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湖北衛視,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