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的發病率是日益增加了,呢么導致腸癌的因素有哪些呢,那些人群比較容易感染腸癌呢,腸癌的癥狀有哪些呢,帶著這些疑問請出我們今天的北京養生堂視頻全集專家張俊來和大家聊一聊有關腸癌的內容。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腸癌的癥狀
1 便血
是大腸癌早和常見的表現。輕者僅表現為偶爾有少量出血,重者可表現有粘液血便、粘液膿血便或鮮血便,常被誤診為痢疾或痔瘡出血而貽誤了確診時機。
2 腹痛
部分病人以定位不確切的持續隱痛為首發或突出癥狀,部分病人僅腹部不適或腹脹感。當大腸癌合并糜爛、梗阻或繼發感染,由于相應的腸段蠕動增加和痙攣,可出現明顯腹部絞痛。有些病人表現為典型的不完全性腸梗阻性腹痛,即疼痛為陣發性絞痛,持續數分鐘,自覺有氣體竄過疼,接著有排氣,然后疼痛突然消失,當這種癥狀出現在老年人時,應首先考慮大腸癌。
3 排便習慣改變
多為排便次數或糞便性狀改變,比如原來大便每天1次,近不知道什么原因每天大便3~4次,或是說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以及大便形狀發生改變,本來大便是軟的成形的,近變細了。有些人還伴有里急后重感。
4 貧血
老年病人,尤其是無其他原因的失血,亦無腸寄生蟲病的人,如發現進行性缺鐵性貧血,應想到有胃或大腸癌的可能性。
如何通過體檢早期發現腸癌
直腸指診
醫生可以通過簡單直接的觸診和觀察來判斷肛腸疾病,超過半數的大腸癌發生在直腸,70%的直腸癌(約三分之一左右的大腸癌)可以通過肛門指檢發現。
大多數直腸癌尤其是低位直腸癌可通過直腸指診檢查發現病變。另外,通過直腸指診檢查還可明確癌腫的形狀、質地和移動度等。
糞便隱血試驗
糞便隱血試驗對消化道出血的診斷有重要價值,常作為消化道惡性腫瘤早期診斷的一個篩選指標。其實不止大腸癌,包括胃癌等消化道腫瘤,在腫瘤發生的早期,腫瘤會侵蝕粘膜及粘膜下血管導致非常微量的消化道出血,這種極小量的出血用肉眼難以判斷,這時可以通過的糞便檢查發現是否有隱匿的消化道出血。
對于沒有胃病病史的人,如果體檢發現糞便隱血試驗陽性,建議擇時再做一次,如果還是或者持續呈現陽性那么就需要警惕了,首先要排除消化腫瘤,常見的消化道腫瘤部位有胃、結腸、十二指腸,在專科醫生建議下進一步做腸鏡或胃鏡檢查。
張俊主任指出,近年來,腸癌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已經躋身為上海市腫瘤發病率的第二位,而上海市的一項大樣本調查數據顯示,6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每5個就有一個大便隱血呈陽性,即有腺瘤、息肉甚至癌前病變等腸道健康問題。
張主任建議,高危因素人群40歲起、非高危因素人群50歲起應主動接受腸鏡檢查。
本期嘉賓介紹
張俊
男,漢,1973年5月出生;2003年9月至2006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2004年11月至2006年3月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M.D.ANDERSON腫瘤中心進修胃腸道靶向治療。現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
主要學術兼職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會員、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第三屆青聯委員、《世界胃腸病學雜志》編委、上海市疾病控制預防中心胃癌專委會秘書、《外科理論與實踐》通訊編委、上海市醫學會腫瘤專科委員會青年學組委員、上海市醫學會普外科專科委員會青年學組委員、上海市醫學會腫瘤靶分子專業委員會 委員兼秘書、外科理論與實踐》、《內科理論與實踐》雜志英語編輯、《中國腫瘤臨床》雜志特約審稿人、美國ISGIO組織會員、香港OORT組織會員、上海市抗癌協會胃腸腫瘤專業委員會臨床研究部成員 、《外科理論與實踐》雜志審稿人 。
主要從事胃腸道腫瘤靶向治療臨床與基礎的研究。近3年來承擔的科研項目主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題目雙靶點阻斷VEGF及其轉錄因子Sp1抑制胃癌血管生成的研究(No.30801371)、上海市教委等 題目:靶向抑制轉錄因子Sp1阻斷胃癌血管生成的研究(No.06BZ039)、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博士點基金 題目:人iNOS基因在胃癌轉移中的作用(No.BXJ-0315)、上海瑞金醫院優秀青年教師基金。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