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陽似火的夏日,給人的感受就是一個字熱,兩個字口渴,那么口渴不喝水有什么危害呢,身體缺水的表現有哪些,如何判斷身體缺水呢,水分流失有什么風險呢,一起來看看北京電視臺養生堂專家郭劍明是如何為我們解答的吧。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炎炎夏日,出汗量大,不但會造成心梗和腦梗,還容易引發腎結石甚至是腎癌。我們都知道老年人的身體含水量要比年輕人的少,年輕人的身體含水量明顯比中老年人的高。
在經過半小時的運動后,不喝水的情況下,4位測試者都出了大量的汗,通過檢測我們發現,四位志愿者在運動后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分流失,但是中老年人的水分流失要比年輕人多的多。更容易流失水分會預示著什么風險呢?
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的水分就是在逐漸流失,就像膠原蛋白一樣,細胞里的水分在逐漸減少,身體的彈性減弱。運動必然會造成水分減少,但是減少的越多,又沒有補充,就會發生危險。
當人體脫水的時候,血容量減少,血液黏稠度增高,身體本身又存在冠狀動脈狹窄,在管狀動脈長血栓,導致急性心肌梗死。
如果缺水,首先受傷的是腦子,同時大腦也會給出報警信號——口渴。這時補充水分,對身體的傷害是小的,甚至是沒有傷害,可以立馬恢復缺水狀態。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是非常非常危險的,因為他們的渴覺非常弱!人體對渴覺的感受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慢慢變弱,老人對各方面感覺比年輕人遲鈍,表現在化學感受器上也是如此,于是就會出現身體缺水卻不“口渴”的現象。
一旦不能及時補水,很容易造成老年人皮膚干燥以及排泄不暢、便秘等現象,易出現脫水、中暑,對于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人,因為缺水造成的血液濃稠將間接導致心梗、腦梗的發生。老年人的渴覺感受差,因此,學會判斷自己身體是否缺水很重要。
如何判斷身體是否缺水呢
簡單的辦法是通過尿液的顏色來判斷,身體缺水的程度。因為人體喝多少水,排出多少水都是有數的,如果出汗多,尿量必然會減少。顏色越深,表示缺水越嚴重。
因為出汗多導致的身體缺水,血液濃度變濃稠是可以自身調節的,但是尿液的多少是無法通過自身來調節的。
如果夏季因為出汗多,又沒有及時補充水分,尿液就會變得濃縮,而尿液中的酸性結晶,加之夏季在陽光下的時間長,紫外線照射使得體內維生素D和維生素A合成增多,從兒促進小腸吸收鈣離子,尿液中排泄鈣增多,尿內結石物質易產生結晶核,后形成結石。
腎結石是可輕可重,疾病早期,結石較小,對腎臟,尿路系統影響小;隨著病情的發展,結石體積不斷增大,可引起腎積水,尿路感染甚至泌尿系統癌癥。
多汗者,有代謝性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的患者,久臥病床或骨折的,既往有過結石的患者,5年內再發率高達50%。預防腎結石,除了避免攝入高嘌呤、高草酸、高蛋白的食物之外,多喝水肯定沒問題!但是專家告訴我們,喝水也要喝對了,不然容易適得其反,造成身體缺水!
本期嘉賓介紹
郭劍明
男,主任醫師,教授,泌尿外科科主任,博士生導師。1967年生。醫學博士,博士后。1991年畢業于上海醫科大學,2000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后赴日本留學進行博士后工作。對泌尿外科各類疾病的診斷和規范化手術治療,尤其對尿路結石、腎腫瘤、前列腺癌、膀胱腫瘤等疾病的診治,以及對術后并發癥的處理及危重急癥的處理等方面有豐富的經驗。
擅長泌尿外科微創手術,采用新型腔內碎石系統和鈥激光等開展經皮腎鏡和輸尿管硬軟鏡碎石取石術治療各種復雜泌尿結石,開展腹腔鏡、達芬奇機器人、前列腺增生電切等多種微創手術方式。曾獲恩德思醫學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上海市優秀發明選拔賽銀獎。國家衛生計生委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教材和中國泌尿外科疾病診療指南編委。
培養了17名研究生。科研上曾發現并克隆了新的糖基轉移酶基因,其SCI的論文已被60多次他引。完成第一屆吳階平醫學基金,應用尿液中的腫瘤標記物早期診斷及檢測膀胱癌,主持完成多項自然基金項目,近年來專注腎癌發生發展過程及其分子機制研究。入選復旦大學卓越人才計劃。
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多次發表學術演講。參與編寫11部專著。目前擔任泌尿外科主任,復旦大學泌尿外科研究所副所長,上海市醫學會泌尿外科分會前列腺組副組長和醫師協會委員,上海市激光學會激光醫學泌尿外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泌尿外科學分會中國泌尿系結石聯盟和國際泌尿系結石聯盟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和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泌尿外科分會委員,上海市泌尿外科臨床質控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擔任中華泌尿外科雜志 BJU Int等個學術期刊審稿人或編委。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