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這兩個字越來越成為人們口頭上的一種習慣,你是不是也經常在稱體重時就感慨一聲:從明天開始減肥,這幾乎成為絕大多數人的想法,當然也有很多人對此付諸實踐,對于減肥常見的誤區有哪些,看看你犯了幾個?
什么時候就該減肥了呢?
先我們來了解一下為什么要減肥,有些人是為了自己的健康,有些人是為了自己的體態美,我們直觀的感受到所謂的“胖”除了視覺以外,直接具體的就是我們的體重了,怎樣的人才能叫做“胖”呢?或許你該知道一個指數:BMI指數,適用于18-65歲的一般人群,在這之中,肌肉達人、孕婦等并不包含在內,計算公式為:體質指數(BMI)=體重(kg)/身高 (m)^2.當BMI指數高于24時,就可以將減肥提上日程了,而當其高于28時,就可以稱為肥胖了,會增加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的發生,其中對于中老年人來說,可以適當將BMI指數控制在20-22之間,對于健康來說更加適合。
減肥的誤區,要走出來
——減肥就是減重?
錯,減肥并不僅僅是對于體重的控制,而是對于人體體脂率的控制,經常會有減肥的人發現,自己的體重并沒有太大的改變,但看上去瘦了一些,這就是因為體脂率下去了,部分脂肪轉化成肌肉,雖然在體重上的差異并不是很明顯,但是在身體的一些圍度和健康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改善,所以減肥不要只盯著體重秤,而且還會消耗你減肥的決心和信心。
——減肥就是節食?
錯,雖然俗話說“管住嘴,邁開腿”并沒有錯,但管住嘴并不等于節食,相反在減肥期間,我們還應保證自己吃飽,“吃飽了才能減肥”并不是一句玩笑話,有些人選擇減肥期間不吃早飯或者不吃晚飯,這都是不可取的,其實我們即使一天都沒有運動,身體為了維持正常的運行,也依舊會消耗熱量,這種熱量的消耗被稱為“基礎消耗”,是每天身體所必需消耗的固定熱量,而當我們為了減肥而節食,身體所攝入的能量小于基礎消耗,雖然短時間內可能確實會帶來體重上的改變,但是持續下去,人體會進行自我調節,降低基礎消耗的值,這時我們吃同樣能量的食物,身體會比以前更容易發胖,而且長期下去還很容易造成營養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