鋅 百科
- 定義和概述:
- 鋅是一種藍白色金屬。密度為7.14克/立方厘米,熔點為419.5℃。在室溫下,性較脆;100~150℃時,變軟;超過200℃后,又變脆。 鋅的化學性質活潑,在常溫下的空氣中,表面生成一層薄而致密的堿式碳酸鋅膜,可阻止進一步氧化。當溫度達到225℃后,鋅氧化激烈。燃燒時,發出藍綠色火焰。鋅易溶于酸,也易從溶液中置換金、銀、銅等。 鋅作為人體必需微量元素廣泛分布在人體所有組織和器官,成人體內鋅含量約為2.0~2.5g,以肝、腎、肌肉、視網膜、前列腺為高。血液中75%~85%的鋅分布在紅細胞,3%~5%分布于白細胞,其余在血漿中。鋅對生長發育、免疫功能、物質代謝和生殖功能等均有重要作用。
- 發現歷史
- 鋅最早被認為是有價值的元素是在1509年,1869年有證據證明鋅是植物所必需,1934年證明是動物所必需。1961年,Prasad等對伊朗地區的兒童食欲減退、生長發育遲緩、性發育不良與營養性鋅缺乏有關的流行病學分析,首先揭示了鋅對人體營養的重要作用。
- 代謝吸收
- 鋅的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腸和近側小腸處吸收率為20%~30%,僅小部分吸收在胃和大腸。植物性食物中含有的脂酸、鞣酸和纖維素等均不利于鋅的吸收,而動物性食物中的鋅生物利用率較高,維生素D可促進鋅的吸收。我國居民的膳食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含植酸和纖維較多,鋅的生物利用率一般為15%~20%。在正常膳食鋅水平時,糞是鋅的排泄的主要途徑。因此當體內鋅處于平衡狀態時,約90%攝入的鋅由糞中排出,其余部分由尿、汗、頭發中排出或丟失。
- 生理功能
- 鋅的生理功能一般分為三個部分:催化、結構、調節功能。1、催化功能 有近百種酶依賴鋅的催化,如ECⅢ醇脫氫酶,失去鋅此酶活性也將隨時丟失,補充鋅可以恢復活性。2、結構功能 鋅在酶中也有結構方面的作用。在細胞質膜中,鋅主要結合在細胞膜含硫、氮的配基上,少說結合在含氧的配基上,形成牢固的復合物,從而維持細胞膜穩定,減少毒素吸收和組織損傷。當食物鋅攝入減少,一個重要的表現是細胞質膜丟失鋅離子。鋅從特異的亞細胞成分選擇性的丟失,可能是引起原發病理學的關鍵。3、調節功能 鋅作為一個調節基因表達的因子,在體內有廣泛作用。鋅對蛋白質的合成和代謝的調節作用還表現在對機體免疫功能的調節。鋅對激素的調節和影響有重要生物意義。
- 正常需要量
- 在2000年制訂的《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中成年男子的鋅推薦攝入量訂為15.5mg/d,成年女子的鋅推薦攝入量訂為11.5mg/d,孕婦鋅推薦攝入量訂為16.5mg/d,乳母鋅推薦攝入量訂為21.5mg/d。鋅的可耐受最高攝入量,成年男性為45mg/d,女性為37mg/d。
- 過量表現
- 成人一次性攝入2g以上的鋅會發生鋅中毒,其主要特征之一是,鋅對胃腸道的直接作用,導致上腹疼痛、腹瀉、惡心、嘔吐。在長期補充非常大量鋅(100mg/d)時可發生其它的慢性影響,包括貧血、免疫功能下降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乳酸脫氫酶失活,低密度脂蛋白和銅藍蛋白亞鐵氧化酶活性降低。長期服用25mg/d鋅,可引起銅缺乏。
- 缺乏癥
- 人類鋅缺乏體征是一種或多種鋅的生物學功能降低的結果,嚴重的先天性吸收不良在人類證明為腸病性肢端性皮炎。這種嚴重缺鋅引起的皮炎損害和免疫功能損傷,目前并不常見。人類鋅缺乏的常見體征時生長緩慢、皮膚傷口愈合不良、味覺障礙、胃腸道疾患、免疫功能減退等。
- 食物來源
- 不論動物性還是植物性的食物都含有鋅,但食物中的鋅含量差別很大,吸收利用率也不相同。一般來說貝殼類海產品、紅色肉類、動物內臟類都是鋅的極好來源;干果類、谷類胚芽和麥麩也富含鋅。一般植物性食物含鋅較低。干酪、蝦、燕麥、花生醬、花生、玉米等為良好來源。含量較少者包括:動物脂肪、植物油、水果、蔬菜、奶湯、白面包和普通飲料等。精細的糧食加工過程可導致大量的鋅丟失。如小麥加工成精面粉大約80%鋅被去掉;豆類制成罐頭比新鮮大豆鋅含量損失60%左右。
養生推薦
熱門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