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學說你知道指的是什么嗎,它和中醫又有什么聯系呢?和我們的五臟是怎么樣的對于關系呢,對人體的健康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呢?這些都是大家想知道的問題,那么下面就由小編給大家介紹下吧。
五行學說其實是中醫學的中藥思維方法,在我們的中醫理論的建構以及臨床實踐中有了很大的應用,下面就來了解下吧。
人體五臟系統的建立、天人相應的闡釋、五臟生理聯系的認識、疾病發生和病機傳變的辨析、診法辨證的確立以及治則治法的確定,都與五行學說有著直接的聯系。
(一)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聯系
1.說明五臟的生理特點
五行學說將人體的五臟分別納入五行系統之中,以五行的特性來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及特征。如木性曲直,枝葉條達,具有向上、向外升發、生長、舒展的特性;肝屬木,故喜條達而惡抑郁,有疏通氣血、調暢情志的功能,亦曰肝主疏泄。火性溫熱、炎上升騰、光明;心屬火,故心主血脈以推動血液循行全身,心陽溫煦與肢體寒溫相關,心主神明而為臟腑之主。土性敦厚,生養和承載萬物;脾屬土,故脾主運化水谷,化生精微物質以營養臟腑形體,為人體氣血生化之源。金性清凈、肅殺、收斂;肺屬金,故肺氣有下降之性,能清除廢物,保持人體的潔凈。水性滋潤,有下行、閉藏等特性;腎屬水,故腎能藏精,滋潤全身,并有主水液的功能。
2.構建天人一體的五臟系統
五行學說除以五行特性類比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特點外,還以五行特性為依據,運用事物的五行歸類方法,將人體的六腑、形體、官竅、情志等分別與五臟相聯系,構建了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大功能系統,體現了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同時又將自然界的五方、五時、五氣、五化、五色、五味等與人體中的五臟系統聯系起來,如以肝為例,“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肝主目”(《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東方青色,入通于肝,開竅于目,藏精于肝,其病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是以知病之在筋也”(《素問·金匱真言論》),這樣把自然界的東方、春季、青色、風、酸等,通過五行中的木與人體的肝、筋、目等聯系起來,體現了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表達了人與天地相應的整體觀念。
3.說明五臟之間的生理聯系
心、肝、脾、肺、腎五臟的功能活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有機配合的。中醫學在其理論建構中,充分運用五行生克制化規律,闡釋五臟生理功能的內在聯系。五臟之間的相互資生關系是:肝木生心火,如肝藏血以濟心,主疏泄以助心行血;心火生脾土,如心陽溫煦脾土,促進脾的運化;脾土生肺金,如脾主運化,化生精氣以養肺;肺金生腎水,如肺之陰津下行以滋腎,肺氣肅降以協助腎之納氣;腎水生肝木,如腎藏精生血以滋養肝血,腎陰滋養肝陰以防肝陽上亢。
五臟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是:腎水克心火,如腎水上濟于心,能制約心陽以防止心火偏亢;心火克肺金,如心陽溫煦,可以防止肺寒宣降失常;肺金克肝木,如肺氣清肅下降,能抑制肝氣的升發過度;肝木克脾土,如肝氣條達疏暢,可以疏通脾土的壅滯;脾土克腎水,如脾運化水液,可以防止腎水泛濫。
應當指出,五臟的功能是多樣的,其相互間的關系也十分復雜。運用五行的特性并不能解釋五臟的所有功能,五行的生克制化規律也很難全面解釋五臟之間十分復雜的生理聯系。事實上,五臟中的任何兩臟之間,既存在著相互資生、助長、協同的相生關系,這種關系是雙向的;同時也存在著相互抑制、制約、拮抗的相克關系,此種關系也是雙向的。相生、相克在任何兩臟的關系之中都可能是雙向同時進行的。例如,肝與腎的關系,如果用五行學說加以認識,肝屬木,腎屬水,水能生木,二者為母子相生關系。
若從兩臟生理功能的實際情況出發,肝藏血,調節血量,血中運送的精微可以化生和補充腎精,此即所謂“血能化精”;而腎藏精,精能生髓化血以充養于肝,此即所謂“精能生血”。因此常把肝腎的相生關系稱為精血互生,肝腎同源。可見,肝腎母子關系的相互滋生就不僅僅是五行學說中水生木所能全部概括的。另外,肝腎在生理上還存在著藏與瀉相輔相成、對立統一的關系。肝主疏泄,調暢氣機,氣能行精,可促進生殖之精的排泄;腎主封藏,固攝精關,能防止生殖之精妄泄。二者相反相成,共同調節著生殖之精的依時、有度的外泄。顯然,肝腎在生理上的關系,要比水生木的母子關系豐富和廣泛得多。可見五行的生克制化,實際上僅是用以說明五臟之間生理聯系的一種解釋性模型,具有其本身的局限性。
(二)說明人體發病及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
五行學說根據“同氣相求”的原理,即同一行的事物與現象之間有著相互感應的關系,可以說明多種病因與人體發病的關系;同時,以五行生克的異常,即母子相及與相乘相侮可以說明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