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如何疏通頸肩
由于現代人的工作繁忙,長期坐著辦公運動量較少,保持同一種姿勢很長時間,肩頸肌肉處于緊張狀態長久無法休息,便會因缺氧、缺血,繼而僵硬,缺乏彈性,使得越來越多的人群出現肩頸不適的問題。
這種原本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在現代也開始越來越多的向年輕化趨勢發展。
這種不適如果不加以重視,輕者出現肌肉僵硬、疼痛失眠,頭暈目眩、頭痛、手麻或下肢疼痛,同時皮膚也易出現色斑和暗瘡,重者還可引起心慌、嘔吐等現象。
因此無論是何種人群,都要對肩頸進行調理和養護。頸椎病是指各種因素引起頸椎結構發生改變,造成與頸椎相關聯的脊髓、神經根、動脈血管、韌帶等組織出現損傷或功能障礙,從而引發一系列的臨床癥狀的疾病。
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由于頸椎病來自于不同組織和器官的損傷,特別是頸椎間盤的病變,使頸椎病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所以醫生們將這些臨床
表現稱為綜合征,因此頸椎病也稱作頸椎綜合征。
統計資料表明,50歲左右的人群,頸椎病的發病率大約為25%,而70歲左右的人群,頸椎病的發病率幾乎為100%。
頸椎病起病隱匿,癥狀多變,時輕時重。大多數患者以上肢的疼痛、放射痛、麻木、肌肉無力、運動受限、頸背部不適、頭暈、行走不穩等癥狀為主。
本期嘉賓介紹
男,1959年11月生于吉林省長春市?,F任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北京協和醫院血管外科中心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協和醫院外科學系副主任?,F擔任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全國血管外科學組副組長;北京醫學會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學會青年委員;北京醫學會血管外科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外科雜志》特約編委;《中國實用外科雜志》編委;《中國微創外科雜志》常務編委;《國際循環-聚焦血栓雜志》編委;《血管外科雜志》編委;《中華醫學雜志》、《基礎醫學與臨床雜志》、《武警醫學雜志》等多家雜志審稿人。
少數頸椎病患者還可出現下肢及心腦血管的癥狀,以及血壓的改變、心前區疼痛、視物不清、雙側瞳孔不等大、突發的眩暈及摔倒,個別患者甚至出現癱瘓等表現。
導致頸椎病的原因包括頸椎間盤突出使脊髓受到損傷;頸椎部位骨質增生(也叫骨刺)引起神經根受壓或椎動脈血管血流受阻。
頸椎黃韌帶及后縱韌帶鈣化、骨化引起的頸椎管狹窄而造成的脊神經損傷。
各節段頸椎脫位(或移位)引起的頸椎不穩而產生的神經血管功能障礙。
年齡不斷增加造成的頸椎骨組織的退行性改變以及頸椎過度運動、頸椎先天發育異常、外傷以及職業因素等,都可以導致或誘發頸椎病。
隨著科技的不斷取得進步,人們對頸椎病的發病機制與研究有了全新的認識。如今,頸椎病的發病人群不僅僅限于中老年人,逐漸趨于年輕化。因此要引起足夠的注意。
肩頸疏通的原理
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以經絡構成的有機整體,氣血的運行和水谷精微的吸收都是通過經絡運輸到各個臟腑器官,維持機體正常的生理功能。
當氣血不順時則經絡受阻故而百病生,肩頸酸痛就是如此。
其中手三陽中的大腸經、三焦經、小腸經以及足少陽膽經都經過肩頸,它們對肩頸生理功能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
當大腸經、三焦經都不通暢時會出現上肢肩臂酸痛、麻木;小腸經不通暢時會出現肩背痛、頸椎病、頭痛。
當膽經不通暢時則會出現心悸、失眠多夢,而這些不適的身體癥狀恰恰是肩頸綜合癥的表現。
肩頸疏通養護就是以中醫經絡學為基礎,通過對肩頸所在部位的經絡腧穴進行按摩和刺激,同時結合中草藥制劑滲透吸收、中藥包外敷、遠紅外線燈照射等物理方法,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從而有效緩解肩頸肌肉疲勞、僵硬、疼痛等癥狀。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科教,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