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我們即將進入二十四節氣中的雨水節氣,雨水節氣代表著溫度開始逐漸升溫,但是時不時的依然會有寒流活躍。那么這個雨水節氣究竟代表著什么呢?在這個雨水節氣中又有什么有意思的習俗呢?接下來就跟著小編一起去看一看吧!
據《中國天文年歷》顯示,北京時間2月18日20時02分迎來“雨水”節氣。此時節,氣溫雖然開始回升,但冷空氣依然活躍,晝夜溫差較大,公眾要注意防寒保暖。
據介紹,雨水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在氣候學上有兩層意思:一是天氣回暖,降水量逐漸增多;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漸少了,雨漸多了。
雨水季節,是全年寒潮過程出現多的時節之一。此時,來自海洋的暖濕空氣逐漸向北挺進,而冷空氣并不甘示弱,與暖空氣頻繁地進行較量。
雨水節氣由來是什么
雨水是24節氣中的第2個節氣。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陽黃經達330度時,是二十四節氣的雨水。
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雨水節氣一般從2月18日或19日開始,到3月4日或5日結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意思是說,雨水節氣前后,萬物開始萌動,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書》中就有雨水節后“鴻雁來”“草木萌動”等物候記載。
"雨水"過后,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回升到0℃以上,黃淮平原日平均氣溫已達3℃左右,江南平均氣溫在5℃上下,華南氣溫在10℃以上,而華北地區平均氣溫仍在0℃以下。
雨水位于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公歷2月18-20日),節氣時段為雨水日起,到驚蟄日前(公歷3月4-5日)結束。
太陽的直射點也由南半球逐漸向赤道靠近了,這時的北半球,日照時數和強度都在增加,氣溫回升較快。
雨水不僅表征降雨的開始及雨量增多,而且表示氣溫的升高。雨水前,天氣相對來說比較寒冷。雨水后,人們則明顯感到春回大地,春暖花開和春滿人間,沁人的氣息激勵著身心。
全國大部分地區嚴寒多雪之時已過,下雨開始,雨量漸漸增多,有利于越冬作物返青或生長,抓緊越冬作物田間管理,做好選種、春耕、施肥等春耕春播準備工作。
在雨水節氣的15天里,我們從“七九”的第六天走到“九九”的第二天,“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這意味著除了西北、東北、西南高原的大部分地區仍處在寒冬之中外,其它許多地區正在進行或已經完成了由冬轉春的過渡,在春風雨水的催促下,廣大農村開始呈現出一派春耕的繁忙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