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大家都是知道的,現在的人可是越來越注重養生了,那么在古代黃帝內經養生是怎樣的呢,到了現在依舊在沿用嗎?我們要如何養生呢,食療養生的注意事項有哪些呢?下面一起來看文章內容吧。
《黃帝內經》距今已2000多年歷史,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早的一部醫學經典書籍,系統講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療的方法和預防法則,為人類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黃帝內經”不僅被中炎黃子孫關注和傳承,而且引起世界各國人民的極大關注,其價值被不斷挖掘并越來越凸顯。
《黃帝內經》談養生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知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養生要順應四季,天人合一
對于外界不正常的氣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時避開,順從四時寒暑的變化,保持與外界環境的協調統一。要求人們飲食有節制,生活起居有規律,身體雖勞動但不使其過分疲倦,同時還要節欲保精。反對“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則,就會導致疾病、早衰。
人本身就有一個健康的預警系統,如果你的生長和現實有了誤差,身體就會自動發出健康的預警了,在平常的生活中和飲食習慣中,一些都是身體外在的病變,而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就可以了解這些隱形的信號告訴你的健康隱患,這樣你就可以做到防治"未病"。
大自然究竟告訴了我們什么呢?春夏之際,陽氣生發釋放,萬物萌芽生長,生命的能量活躍于外;秋冬之時,萬物蕭索肅殺,生命的能量收藏。而四季不僅僅體現在一年之際,人體也有四季之分,肝對春,應養"生",心對夏,應養"長",肺對秋,應養"收",腎對冬,應養"藏",脾為季節交替,應保"化"。
人生也有春夏秋冬,生長壯老,幼時為春,生機勃發,青年為夏,成長成熟,中年為秋,收獲內斂,老年為冬,修藏生息。每個月份也有春夏秋冬,依據月相變化分為朔弦望晦,女性面臨生理期的寒冬,男性也有月激素的變化。
二十四小時內也有小四季,晨午暮夜,臟腑經絡有著對應的活躍時段,晝夜顛倒就如同夏冬不分,一天的活動休憩應符合陽氣的釋放與收藏。無論是一生、一年、一月還是一天,無論是五臟還是六腑,只有釋放與收藏協調平衡,才能保證生命的能量生生不息。
因此,春夏秋冬之中,生長與收藏的正確調節很重要,人們應該像自然一樣學會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季養腎。從夢中角度講,四季是自然昭示給人們的健康消息。
春季養肝
《黃帝內經》上說:"春三月,此謂發陳。"意思是說,春季的三個月,是推陳出新、生命萌發的時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氣,萬物顯得欣欣向榮。
春天就應該晚睡早起,穿的衣服要選擇寬松的,并且要經常鍛煉身體,保持自己心情愉快,不要過分的勞累。因為春天人體的新陳代謝和肝臟有著特別大的聯系。中醫表示春季肝氣旺盛而升發,人的精神煥發。可是如果肝氣升發太過或是肝氣郁結,到夏季就會發生寒性病變。
夏季養心
夏季的三個月,是自然界萬物繁茂秀美的時令。此時,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之氣相交,植物開花結實,長勢旺盛,人們應該在夜晚睡眠,夜臥早起。
情緒應該保持愉快,不要發怒,要使氣機宣暢,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對外界的事物有濃厚的興趣。如果違背了這個道理,就會損心傷氣。《黃帝內經》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中醫認為"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