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吃了很多補藥,不僅不管用,還會給身體造成負擔,那么這些人是什么原因導致呢?專家佟彤認為這是虛不受補的原因,那么虛不受補怎么辦?下面我們一起去健康來了視頻中好好了解一下吧!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虛不受補怎么辦
四類人常會“虛不受補”
冬至意味著寒冷的冬季來臨(12月21日或22日),這一天是一年中白天短的一天,過了冬至后,白天的時間逐漸延長。古人云,冬至日一陽始生,從冬至這天開始,不斷生長的陰氣終于達到頂峰,陽氣也終于停止了銷蝕,就要回升了。
脾為后天之本,只有脾胃功能正常,消化吸收能力才好,進補才能有效。而四類人常常大量進食人參、鹿茸、阿膠等高級滋補品,不僅得不到增強體質的好處,反而還會出現一些腸胃不適的癥狀。荔灣區中醫醫院副主任中醫師雷海燕指出,一般以下四類人常會出現“虛不受補”的現象。
(1)一向脾虛的人,進補后承受不了,就會發生腹脹、不能消化甚至拉肚子等現象。
(2)胃寒的人進補后消化不了,會發生腹痛。
(3)肝郁、心情不好的人也不受補,進補后會腹脹。
(4)胃中有火的人,進補后會感覺胃中吞酸嘈雜,惡心欲嘔。
專家認為,對冬不受補的人,應在進補前先調理脾胃。不辨體質就進補,則“脾胃易損,百病叢生”。
進補先辨體質再調脾胃
在臨床上,脾氣虛進補后出現各種不良反應的情況多見。雷海燕說,從中醫的望聞問切上看,這一類人經常食少腹脹、少氣懶言、大便稀溏、肢體倦怠、面色萎黃、舌淡苔白。通常,脾氣虛的人群,在進補前應先健脾,比如可以服用參苓白術散,人參健脾丸,也可多用山藥、扁豆、薏苡仁、白術等煲湯飲用。等脾胃功能有所恢復、脾不虛時再進補,才能保證吃進去的補品能夠正常消化吸收。
還有一些人,平日里好食辛辣肥甘,日久化熱生火,積熱于腸胃,表現為胃部灼熱、嘈雜。進補后,常常會腹脹而不能消化。這就屬于脾胃有火的表現。雷海燕指出,像這一類人進補前就應先清火,可用麥冬泡水喝,或喝苦丁茶、或吃菜時多吃苦瓜、黃瓜、青菜,等胃火退后再進補。
另外,老年人消化力比較弱,常會積滯宿食,而出現厭食的表現,進補后也會出現胃部飽脹,口臭便臭等表現。老年人進補前,應先“消食和胃”后再進補。比如飯前先服陳皮、山楂、神曲等開胃藥,飯后可服香砂養胃丸,身體較好的可適當服用平胃散或保和丸。平常可用炒谷、麥芽泡水喝。
享受美食,善待脾胃
俗話說“三九嚴寒補一冬,來年四季無病痛”,天氣寒冷,冬天應加緊進補做好來年的營養儲備,來年才會精力好、力氣壯,而且不會生病。但進補的時候一定要注重保護好脾胃功能。
在中醫學上,有“脾胃為后天之本”的說法,意思是說,脾胃是人生存的根本保證,脾胃是人體能量的發源地,具備人體整個的消化吸收功能。在人體內,脾胃管著能量的吸收和分配,所以脾胃一旦不好,人體就不能夠有足夠的“能量”導致人體的器官的運作和代謝減緩,工作效率也隨之降低,甚至干脆罷工,長期下去五臟六腑都會受到嚴重的損害,從而引發一系列的疾病。
所以,養好脾胃對人體的健康與否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黃帝內經》曰:“冬主收藏”。冬季是人一年中儲備能量的季節,因此,在冬季享受美食的同時更加善待自己的脾胃。
本期嘉賓介紹
佟彤
佟彤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系,長期致力于中醫文化的傳播,解答讀者想知道的健康問題和健康理念,讓大家輕松避免錯誤的治療方法和保養方法,是北京電視臺《養生堂》、山東衛視《養生》、江蘇衛視《萬家燈火》、MSN《名醫講堂》等擔任特約中醫養生專家。
虛不受補的原因
脾胃虛弱
脾胃虛弱是導致“虛不受補”的主要原因。由于胃的消化與脾的運化功能差,而補品又多為滋膩之品,所以在服用后,不但不能被很好地消化吸收,反而增加了胃腸負擔,出現消化不良等癥狀。
對策 對“虛不受補”者,可先調理脾胃,采用健脾除濕、芳香化濁、開胃助消化等治療法則,選用香砂六君子湯、人參健脾丸、藿樸夏苓湯等方藥,消除濕濁,恢復胃腸功能,使脾胃保持佳狀態,為以后進補鋪平道路。同時,可對脾胃虛弱患者采用食療的方法調養脾胃。飲食原則是多品種多變化、富營養而易消化,飲食宜溫、宜軟,首選魚、瘦肉、雞、奶類、豆制品、蓮子、薏米、百合、山藥、大棗、核桃等,新鮮蔬菜與水果也應適當多吃些,并好“少食多餐”,每餐只吃七、八成飽。年老體弱脾胃虛弱之人,要少吃生冷、油膩、煎炸、熏烤與容易脹氣之品;辛辣刺激之物,也應少吃或不吃。
補不對證
服用補品一定要辨證,首先應了解自己是什么體質,然后才能對證選擇相應的補品。否則,盲目進補,補不對證,自然難收應有之效。
對策 進補之前,好先向有經驗的中醫師咨詢,明確自己的體質是陰虛、陽虛,還是氣虛、血虛。對自己的體質有了清楚認識,進補就有了明確目標。如平日感到乏力、氣短者為氣虛,可服人參、黨參、黃芪、白術、大棗等;若表現為頭暈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蒼白、月經量少者則為血虛,宜服當歸、熟地、阿膠、首烏、龍眼肉等;若有全身功能衰退、怕冷、腰酸背痛、四肢不溫、陽痿等則屬腎陽虛虧,可選鹿茸、肉蓯蓉、鎖陽、胡桃肉、海馬等益腎壯陽之品;若表現為津少口渴、潮熱盜汗、眩暈遺精等陰虛者,則可選百合、麥冬、黃精、銀耳、西洋參等。至于氣血兩虧、陰陽俱虛之癥,又要根據實際情況,采用氣血雙補或陰陽兼顧的辦法對證進補。
中醫認為,“一藥一性,百病百方”,每一種補品只能適合一定的體質,一定的病證。一個人的年齡、身體狀況不同,病癥有別,季節有變,體質各異,所以進補必須對證,因人、因時、因病、因地制宜,通補百病的補品是不存在的。對于陰陽俱虛、數病同發、病情錯綜復雜者,如表現為“四高”(即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和高尿酸)的代謝紊亂綜合征者,當按照辨證論治的原則,仔細觀察,全面分析,謹慎配伍,方能奏效。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廣東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