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我們都知道的悶熱潮濕的季節,但是我們有兩大降暑良器,一是空調,二是冷飲,但是這兩樣用的過多是會生病的。我們到底該如何降暑呢?本期的健康生活就請來了楊增良、孫鵬義為我們講解夏季如何降暑,一起去學一招吧!
本期嘉賓介紹
楊增良
男,漢族,南京中醫學院畢業,主任醫師,中醫教授。1942年出生于江蘇省徐州市中醫世家,自幼耳濡目染祖傳心法。20世紀60年代初,師承原河北中醫學院雜病專家王光升交換搜,20世紀90年代后,又師承原中國中醫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國家名老中醫謝海洲教授,有幸成為其入室弟子,深得其傳。繼承弘揚“謝氏六法”,獨創“綜合療法”。
孫鵬義
健康生活保健醫
夏季如何降暑
1.清心祛暑、清熱解毒
中醫認為,夏為暑熱,夏季歸于五臟屬心,適宜清補。盡量不吃辛辣溫燥之物。不過應注意生食冷飲不宜過度,以免傷及人體內的正氣而誘發疾病。
2.清熱利濕、生津止渴
夏天酷熱高溫,人們喜冷飲,飲水多,導致濕氣易侵入人體。外濕入內,使水濕固脾,引起脾胃升降,引起食欲不振等。因此,夏天要常吃利水滲濕的食物,這樣能夠健脾和胃,脾健則其升降運化功能得以恢復,有利于行水利濕。
3.健脾養胃,補氣益陰
進入夏季,天氣炎熱,人體消耗增大。一方面因暑、濕氣候的影響易導致脾胃正氣不足,胃腸功能紊亂。所以在飲食上應以健脾養胃為原則,以湯、羹、汁等湯水較多、清淡而又能促進食欲、易消化的膳食為主,這樣才能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暑熱天氣飲食應清淡、多樣化, 以清為補,宜補氣清暑,宜健脾養胃,多食營養豐富的果蔬和蛋白質,并適當食用姜、蔥、蒜、醋,既能殺菌防病,又能健脾開胃,可多食綠豆、百合、黃瓜、豆 芽、鴨肉、冬菇、紫菜、西瓜、番茄、,赤小豆、薏苡仁、南瓜等食物,同時也可配合藥膳進行調理。
夏季是人們消費冷飲、啤酒、冰粥等飲品的季節,但如果一味貪圖冰涼感覺,那就會對人的身體健康造成危害。
夏季是四季中陽氣盛的季節,也是人體陽氣容易受傷的時候。夏季陽氣散發在外,而人體的陽氣相比反而不足。天熱時毛孔出汗,皮膚孔處于開放狀態,如果這時貪圖涼快,就容易損傷陽氣,導致很多疾病的入侵。中醫反復強調夏季養陽的重要性就在于此。很多人喜歡晚上在露天睡覺,入睡后人體處于放松狀態,但身上的汗腺還是向外分泌汗液,蒸發身體的熱量,如果這時有冷風吹來或是露水沾身,就會容易導致風寒感冒、腹痛、關節受傷等疾病。
過多冷飲的攝入,會引起胃黏膜血管收縮,胃液分泌減少,腸道受冷刺激后蠕動加快,影響機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引起消化不良、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癥狀。大量冷飲入口后,咽喉黏膜遇冷收縮,抵抗力降低,使潛伏在咽喉部的細菌乘虛而入,易引發感冒等病。有的人在劇烈運動后,立刻喝入大量的冷飲,這樣危害極大。劇烈活動使全身的血液重新分配,此時大部分血液在四肢,而胃腸血液較少,冷刺激會導致胃腸道血管驟然收縮,引起胃腸道痙攣性收縮,影響食物的消化,進而引發腹痛、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