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看似簡單其實它的手法是非常復雜的,有很多的注意事項,今天我們請來了范長偉做客健康大智慧視頻全集給我們講解艾灸療法。
本期節目請到的嘉賓是范氏灸草堂創辦人范長偉,講艾灸療法。
下面是本期視頻的內容簡介:
艾灸療法
艾柱灸
1)物品準備:
治療盤、艾絨、艾柱器、火柴、鑷子、彎盤。
2)操作方法:
①將艾絨放入艾柱器內,根據病情,制成大小適宜之艾柱。
②將艾柱置于應灸穴位上,點燃艾柱頂端。
③等艾柱燃至病人感發燙時,即用鑷子取下放入彎盤,另換一艾柱,繼續點燃。
艾條灸
1)物品準備:
治療盤、艾條、火柴、彎盤,必要時備艾灸盒。
2)操作方法:
①點燃艾條一端,燃端距應灸穴位或局部2~4cm處熏灸,使局部有溫熱感,以不感燒灼為度。
②每次灸15~30分鐘,使局部皮膚紅潤、灼熱。
③中途艾絨燒灰較多時,應將絨灰置于彎盤中,避免脫落在病人身上。
④腹部、背部較平坦處行艾灸時,可用艾灸盒。即病人取平臥或俯臥位,將點燃之艾條放于盒內紗隔層上,灸盒放在應灸穴位的部位,加蓋后可使其自行燃燒艾條,達到艾灸的目的。
隔姜灸、隔蒜灸
1)物品準備:
治療盤、艾絨、艾柱器、火柴、鑷子、彎盤,根據需要準備切成0.2~0.3cm厘米薄,直徑約2cm的鮮姜片或鮮大蒜頭橫切成片數片(或用大蒜搗泥,取0.3cm厚的大蒜泥敷于穴位皮膚)。
2)操作方法:
①暴露應灸部位。
②取鮮姜片或蒜片(或蒜泥),放于穴位,上置艾柱。
③點燃后待病人感灼熱時即更換艾柱,連灸3~5壯。
④臍部也可敷食鹽后,置艾柱灸之,稱隔鹽灸,或在穴位放其它藥物如附子片等,統稱間接灸法。注意事項艾灸結束應為病人蓋好衣被,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凡顏面、五官區域、大血管、粘膜處及熱證,一般不宜艾灸。
灸后如起小水泡,一般不須處理或涂龍膽紫,較大水泡應消素后用無菌針頭刺破,涂上龍膽紫或金萬紅軟膏。
行艾灸時,須注意病人保持舒適體位,以免病人自行移動時,艾灰脫落或艾柱傾倒而發生燙傷或燒壞衣被。
艾條灸畢后,應將剩下之艾條套入玻璃試管內或將燃頭浸入水中,以徹底熄滅,防止再燃。如有絨灰脫落床上,應清掃干凈,以免復燃燒壞被褥。
艾條灸時,要注意燃點的距離,太近則易燙傷,太遠則療效不佳,應隨時詢問病人溫熱感,并觀察局部潮紅程度。行艾柱灸時,更應認真守護觀察,以免發生燙傷。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范長偉
范氏灸草堂創辦人,自號艾草人、夢覺居士。酷愛中華傳統文化,1991年拜北京民間按摩針灸名家韓溫溪老先生為師,為小的關門弟子,從師學習按摩灸法8年,后又拜入灸界泰斗謝錫亮大師門下。之后運用其總結的扶陽灸法創辦了“范氏灸草堂”,在國內首次以專業的店面模式將傳統艾灸植入到了保健美容行業。并為廣大艾灸的愛好者研發了國家專利產品——范氏艾灸罐,提倡家有艾火不求醫的養生理念,推出了家庭“四穴養生灸法”。其人其事受到北京電視臺、《北京晚報》《中國日報》《人民日報信息導刊》《新京報》《中國保健營養》《養生大世界》《中華養生保健》等知名媒體的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