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胃的疼痛并不是由于疾病所導致的,專家說胃疼也可能是心情與精神引起的,一個無病無痛的人可能因為心理緊張、恐懼等心理因素而導致身體某部位的疼痛,但這種疼痛并不是由于疾病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可以吃些養胃的食物來保證胃的健康。敬請收看本期的健康大智慧聽許蘭萍老師講從“心”開始身病還需“心藥”醫。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1、上腹痛:呈陣發性加重或持續性鈍痛,伴腹部飽脹、不適。少數病人出現劇痛。
2、惡心、嘔吐:嘔吐物為未消化的食物,吐后感覺舒服。
3、腹瀉:伴發腸炎者出現腹瀉,可為稀便和水樣便。
4、嘔血與便血:少數病人嘔吐物中帶血絲或呈咖啡色。
5、脫水:由于反復嘔吐和腹瀉,失水過多引起,皮膚彈性差,眼球下陷,口渴,尿少等癥狀,嚴重者血壓下降,四肢發涼。
急性胃炎癥狀
急性胃炎的臨床表現常輕重不等,但發病均急驟。輕者僅有腹痛、惡心、嘔吐、消化不良;嚴重者可有嘔血、黑糞、甚至失水、以及中毒及休克等。
急性胃炎的治療可根據病因和臨床表現做針對性處理。其中急性單純性胃炎病程較短,具有自限性;其他各型急性胃炎經治療后,不留下任何后遺病變,但急性腐蝕性胃炎病程嚴重,后期可出現食管、胃幽門等部位的狹窄。
1.常有發熱、頭痛、全身不適及程度不同的中毒癥狀。
2.嘔吐、腹瀉嚴重者,可有脫水、酸中毒,甚至休克等。
3.體征不明顯,上腹及臍周有壓痛,無肌緊張及反跳痛,腸鳴音多亢進。
4.有暴飲暴食或吃不潔腐敗變質食物史。
5.起病急,惡心、嘔吐頻繁,劇烈腹痛,頻繁腹瀉,多為水樣便,可含有未消化食物,少量粘液,甚至血液等。
養胃的食物
牛奶
味甘、性平,歸肺、胃經。
作用:補肺胃,生津液,潤大腸。宜于陰虛胃痛,津虧便秘;近代用于治療消化性潰瘍病、習慣性便秘。腹瀉、脾虛證、濕證者忌食。
粥類
粥類容易消化,尤其八寶粥,里面含有花生、杏仁、白糖等,熱量更高更豐富,對胃有好處。而新鮮的花生富含蛋白質、脂肪,能有效地保護胃。確定適合養胃的早餐食物,原則有三:易消化,防刺激,多營養。如:雞蛋羹、雞蛋湯、煮雞蛋、大豆、豆制品、蔬菜、水果等。
推薦食譜:酸奶1瓶或新鮮牛奶半磅、燕麥粥、蒸或煮雞蛋1個、水果(西瓜、香蕉)或面條。建議時長:20分鐘左右。
湯水
比較養胃的東西首選不是粥,而是湯,湯還不能是肉湯。肉湯也含酸多,菜湯較好,什么菠菜、粉絲、雞蛋能上的都上。再加點雞精調味。
主食
養胃的,是面條。米中含酸多,所以少吃米飯。如果熬粥,少放點蘇打進去,對胃有好處。另外就是餅干。
蘋果
味甘、性涼。
作用:健脾補氣益胃,生津潤燥。宜于脾虛食少,胃陰虧虛,陰虛胃痛。
包心菜
有健脾養胃、緩急止痛、解毒消腫、清熱利水的作用,可用于內熱引起的胸悶、口渴、咽痛、小便不通、耳目不聰、睡眠不佳、關節不利和腹腔隱痛等癥。其含有的維生素C等成分具有止痛及促進潰瘍愈合的作用。卷心菜與薏米、陳皮、蜂蜜同煨可用于治療胃脘脹痛、上腹脹滿及胃、十二指腸潰瘍,與赤小豆、冬瓜、冰糖煨熟可消腫利水。大便溏瀉及脾胃虛弱者不宜多吃。卷心菜富含防衰老的抗氧化成分,具有提高免疫力、增進身體健康的功效。鉀對防治高血壓很有益處。維生素K有助于防止血液凝固,增強骨質。維生素U具有保護黏膜細胞的作用,據說對胃火及胃潰瘍的預防與治療有較好的效果。
菠菜
味甘性涼,能潤燥養肝,益腸胃,通便秘。《食療本草》載:“利五臟,通腸胃,解酒毒。”菠菜可促進胃和胰腺分泌,增食欲,助消化;豐富的纖維素還能幫助腸道蠕動,有利排便。不過,菠菜草酸含量高,妨礙鈣質吸收,應避免與豆腐、紫菜等高鈣食物同吃,或在烹煮前輕汆,除去草酸。
紅薯
性平,味甘,補脾益氣。《綱目拾遺》記:“補中,暖胃,肥五臟。”天寒食用,正氣養胃,化食去積,兼可清腸減肥。很多人認為吃完紅薯放屁多,其實是胃腸蠕動所致。糖尿病患者食用。
南瓜
《本草綱目》載:“南瓜性溫,味甘,入脾、胃經”,能補中益氣、消炎殺菌、止痛。其所含的豐富果膠,可“吸附”細菌和有毒物質,包括重金屬、鉛等,起到排毒作用。同時,果膠可保護胃部免受刺激,減少潰瘍。可用南瓜煮粥或湯,滋養腸胃。
胡蘿卜
性味甘平,中國醫學認為它“下氣補中,利脾膈,潤腸胃,安五臟,有健食之效”。豐富的胡蘿卜素可轉化成維生素A,能明目養神,增強抵抗力,防治呼吸道疾病。胡蘿卜素屬脂溶性,和肉一起燉合適,味道也更好。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許蘭萍,女,北京朝陽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北京英智康復特約專家,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北京中西醫結合學會神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中科院心理所首屆醫學心理與心理咨詢研究生班畢業,曾赴澳大利亞參加WHO心理精神培訓班并獲結業證書;參加臺灣心理學大師許宜銘格式塔完形培訓班并獲結業證書;獲國家勞動部心理咨詢師師資資格證書。從醫30年,內科工作8年,神經科專業工作22年,自1993年始同時從事心身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研究兼做心理治療工作15年。獲科研成果2項,發表論文34篇。參編《臨床誘發電位學》等專著3部;副主編《內科醫生眼中的心理障礙》;主編《心身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撰寫科普書籍《少男少女的述說——心理醫學專家與你傾心交談》;撰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普專項基金課題《給你一個好心情——女心理醫生工作筆記》;撰寫科普文章1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