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聯播后的天氣預報大家每天都有關注嗎?其實天氣的好壞與我們的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它可以決定疾病的傳播,我們身體的舒適感,也影響著我們的心情,怎樣看天氣預報知健康呢?敬請收看本期的健康大智慧聽潘小川老師講天氣預報與健康的關系。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春天的腳步漸行漸近,“倒春寒”、“春困”、“春發”、“春愁”,正是這類疾病多發的季節,如何保健養生,南京市中醫院金陵名醫館主任醫師張鐘愛指出,春季養生,也分孟仲季,即早、中、晚,不能一概而論,這樣人體更能適應節氣變化,防病強身。
孟春:乍暖還寒 做好春捂
孟春主要包括立春、雨水兩個節氣,雖然陽氣初升,氣溫有所回升,但是突如其來的冷空氣亦較強,乍暖還寒,正是心腦血管等各類疾病的多發期,因此要做好“春捂”。
“春捂”就是做好保暖,不宜過早脫下棉衣,尤其年老體弱者和免疫力低下的人更要注意,以緩慢調整身體陰陽平衡,適應“倒春寒”氣候的變化。“捂”沒有具體標準,主要考慮氣溫和個人感覺。一般15℃是個臨界值,低于這個氣溫,好不要過度脫去厚外套。當然,每人冷熱耐受度不一樣,以身體覺得舒適,沒有咽喉燥熱、身體不出汗為度,一旦過分“捂”,出汗反而更容易著涼。
春天來臨,人們常感困乏無力,昏沉欲睡,早上醒來比任何一節氣都遲,這就是民間常說的“春困”,這是人體生理功能隨季節變化而出現的一種正常生理現象。
可在感覺精神不振時使勁伸個懶腰,同時深呼吸,雙下肢盡量用力伸直。中醫有“伸展四肢,舒其筋骨”一說,此為養筋,筋健氣血行,正氣存內,氣機通暢。
很多人在初春時節喜歡食補,其實不能一味使用溫熱補品,以免春季氣溫上升,加重身體內熱,內熱耗陰,氣血相耗。飲食以平補為原則,要多吃一些清淡優質蛋白食物,如雞、鴨、鴿子、魚類、蛋類、乳類和豆制品,多吃些綠葉菜,特別是發芽的蔬菜,如發芽蔥、韭菜、無毒野菜或芽菜類。可常用手指梳頭,春天梳頭正符合春季養生宣行郁滯、疏利氣血,也能壯健身體,緩解春困。
仲春:春燥消火也分型
仲春包括驚蟄、春分兩個節氣,多風干燥,易鼻子出血、咽喉腫痛、長口瘡、便秘……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上火”,面對市面上琳瑯滿目的各種治“上火”藥,該選用哪種來滅火呢?張鐘愛提醒,春燥分為涼燥和溫燥,其中春火又有肝火、心火、肺火、胃火之分,應對癥滅火,在選擇藥物前,好經專業中醫師診斷。規律生活、清淡飲食是去火根本,中醫針灸、拔罐、推拿等治療上火也有很好的作用。生活中要勞逸結合,要多吃清火食物,如含維生素的蔬菜水果,多喝水,少吃辛辣煎炸食品,少抽煙喝酒。
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驚蟄時節,乍暖還寒,氣候干燥,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功效。另外如枇杷、百合、銀耳、蓮藕、山藥等食物也具有潤肺健脾功效,適合春季食用。
季春:春雨綿綿 做好“排濕”
季春包括清明、谷雨兩個節氣,天氣以陰雨為主,過于潮濕的空氣也讓人體由內到外不適。濕疹、癬等皮膚病、感冒發燒、呼吸道感染的、腸胃不適、胃口不佳等迎面襲來。張鐘愛提醒,多吃薏米、山藥、紅棗等健脾化濕的食物,為身體“排濕”。
春雨綿綿,易生春愁,肝臟氣血淤滯不暢而易成疾,要學會制怒,盡力做到心平氣和、樂觀開朗,使肝火熄滅,肝氣正常生發、順調。可多喝水補充體液,增強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有利于消化吸收和排除廢物,減少代謝產物和毒素對肝臟的損害。另外,飲酒要適度,不能貪杯過量,因為肝臟代謝酒精能力有限,多飲必傷肝。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潘小川,北京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