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手法作用的部位、血位要準確
就是說手法的操作要作用于病變部位,直達病所。取穴不但位置要準確,而且要知道所取穴位于病變部位有無關聯,是不是作用于病變部位,才能有好的治療效果,這就要求我們要提高診斷水平,特別是在初診上,要練好基本功。
如壓痛點尋找,注意韌帶其支點,肌腱附著點,仔細觸摸壓痛點出在哪條韌帶、哪塊肌肉、肌腱附著點,然后在辨別該韌帶和肌腱有無敦厚、結結、條索狀剝離、鈣化彈性變差等變化,從股性結構方面要摸清關節有無變形。
如肥大、錯縫,脊柱有無側彎、冀圖高低偏歪仰璇、腹選左旋、右旋、前傾、后仰,把所有的變化都摸清了,治療起來就有了針對性,做到有的放矢,準確無誤。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要準確摸清以上變化,需要四個長期磨練的過程。
養成善于觸摸的習慣,初學按摩的朋友們,往往病人說哪個部位痛,就按摩哪個部位,這未必完全正確,有些病人自己感覺疼痛的部位不一定就是病變部位,如腰椎間盤突出癥,壓迫神經根,引起坐骨神經痛。
有的患者并不感覺腰痛,如果只按摩腿部疼痛處,不按摩腰部,當然也就按摩不好腰椎間盤突出癥了,其他如頸椎病、前斜角肌綜合癥、心臟病、肩周炎等都會引起上肢不同部位的疼痛。
還有膽結石會引起右肩胛部、背部疼痛,這些反射痛、牽涉痛一定要弄清楚病變的部位在何處,才能談得上手法的操作有準確性,如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豈不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嗎,還有一些內臟病,我們不能直接用手按摩病變的部位。
只得通過按壓穴位和疏通經絡,來調整內臟的功能失常,這就要求我們取穴、配穴要準確,不但從理論上選準與內臟病相關聯的穴位,而且要實踐中探索出相關經驗學,這是按摩穴位作用于內臟病變部位的準確性。
4 手法有技巧性
所謂手法有技巧性,就是說手法操作起來很靈巧、自然、柔和,上下左右移動很流利;輕重變化很自然。尤其在應用辦法時,用輕巧力就能調正關節片歪手法切記不能生硬、粗暴,尤其在應用辦法時,切不可強拉、硬扭。
我們按摩老前輩,經常教導我們:”手法要剛柔相濟,輕而不浮,重而不止;手法要均勻、持久、有力。”值得我們學習、見解。再一個手法要有節奏感。
但是頻率不要過快,那樣會使人感覺急躁、慌慌張張,心理放松不下,手法的技巧只能從實踐中來多練,隨著時間的推移,技巧自然就會出來了,常言道:“熟能生巧”,不也就是這個道理嗎?只不過我們要注重這方面的發展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