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脊柱是一個人“立身之本”,如果我們的脊柱出了問題哪好比大廈將傾啊!今天我們請到了現任正骨中心主任趙平醫師來給我們講一講脊柱都有那些病變,骨質疏松又會帶來哪些危害!
下面是本期視頻的內容簡介:
骨質疏松治療方法
對骨質疏松癥的治療已經從推遲骨質疏松癥的發生和惡化的治療進展到積極地恢復骨骼健康的治療。
骨質疏松使“從骨壽命而言可以使人的預期壽命延長10—20年”的預想成為可能。針對骨質疏松癥病人骨吸收與骨形成隅聯失調,藥物治療分為三大類:
1、骨吸收抑制劑,以減少骨量的進一步丟失:雌激素、降鈣素、二磷酸鹽、異丙氧黃酮都屬于這一類;
2、骨形成促進劑,以增加骨量,包括氟化物、維生素K、甲狀旁腺素、雄激素、生長激素等;
3、骨礦化促進劑,促進骨鈣沉著,增加骨量,這類藥物有維生素D與鈣劑。
需要特別提出的是,既往HRT(激素替代療法)曾作為治療女性絕經后骨質疏松首選,但新的研究表明,在HRT(激素替代療法)作為骨質疏松的一線用藥方面,風險-受益比值不理想。在骨質疏松癥的防治方面,在歐洲范圍內HRT不再作為骨質疏松癥的一線療法。2003國際骨質疏松大會學術委員會推薦:
1、不建議使用HRT預防慢性疾病;
2、HRT應該用于絕經癥狀明顯的患者,以減輕癥狀;
3、如果使用HRT應該使使用劑量低;
4、如果使用HRT應該將使用時間控制在短;
5、對使用HRT的患者應該定期檢查;
6、對有泌尿生殖器癥狀的患者,應考慮局部用藥;
7、 對于骨質疏松癥的防治,僅作為抗吸收治療的被選用藥。
三、癥狀體征:
1. 慢性發炎性下背痛通常是早的表現,特點為隱匿性發作、疼痛超過三個月、休息后加重、運動后改善,病人常會有晨間僵硬的情況,甚至在半夜因僵硬疼痛而醒來。
2. 通常早發病的位置是在骶髂關節,疼痛可放射到臀部及大腿后側,有時可至大腿外側或前側,通常不會到達膝蓋以下,隨著疾病的進展,發炎漸漸向腰椎、胸椎進行,后可影響頸椎,脊椎的活動范圍變差,初期為后彎側彎受限,晚期時前彎亦受限。
3. 病人常會有胸肋關節或肋椎關節附近的疼痛,主要是肌腱附著處的發炎,感覺類似肋膜的疼痛,吸氣時疼痛增加,局部會有壓痛,需與肋膜炎做鑒別診斷,這種發炎終可導致胸腔擴張能力下降,使得病人的呼吸主要靠橫隔膜的升降來完成
4. 有部分病人會有周邊關節炎,其中以髖關節多,其它常見的是肩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等,大約有四分之一的病人有髖關節炎,嚴重時會造成關節活動受限、下蹲困難、跛行、兩腳不等長。
5. 肌腱、韌帶附著于骨頭處的接骨點病變,常見于腳跟的阿基里斯腱炎,腳底的足底筋膜炎,會有紅腫熱痛的情況,甚至影響走路,骨盆附近的肌腱附著點也常發炎,有局部的壓痛。
6. 十六歲以前發病的幼年型強直性脊柱炎,常起始于周邊關節炎,尤其是膝關節、髖關節、踝關節,或是后腳跟的阿基里斯腱炎或足底筋膜炎,幾年后才漸漸出現典型的脊椎關節炎的癥狀,且在這些病人的周邊關節炎,通常會有比較嚴重的侵犯。
7. 女性的強直性脊柱炎,通常脊柱關節和骶髂關節的癥狀較輕微,但會有早期侵犯周邊關節或頸椎,然預后通常良好。
8. 大部分病人可以控制良好,病情進展緩慢,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可以漸漸出現脊椎黏合,造成駝背、變形,在生物力學上不耐沖撞,有時會因為輕微的撞擊就發生骨折,常見的位置是頸胸椎交界處,或胸腰椎交界處,引起四肢癱瘓或下半身癱瘓、大小便功能失常。
本期嘉賓介紹
趙平:男,1956年生,現任正骨中心主任,主任醫師。1983年畢業于遼寧中醫學院中醫系;1991年獲得第四軍醫大學中西醫結合專業碩士學位。中國中醫研究院研究生院碩士生導師,第四軍醫大學教授,全軍中醫學會骨傷推拿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市中醫學會推拿分會委員。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中央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