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活到八、九十歲,但不是每個人都這么幸運。那么那些有幸活到百歲的老人是如何養生的呢?今天就請張蔭芳老師教我們長壽秘方吧!
本期節目請到的嘉賓是張蔭芳,主題是傳授長壽秘訣,教你正確的養生方法,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長壽幾乎是世界各民族的追求。中國歷史上,秦始皇、漢武帝等強大的帝王,也不能免俗地求仙、服用靈丹妙藥,以求長生。
人活多大年齡為長壽?據古籍記載,人的自然壽命(天年)當在百歲以上。明·張介賓《類經·卷一·攝生類一》注:“百歲者,天年之概。”俗語有“百年以后”,即指死亡。
中醫經典著作《素問·上古天真論》云:“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期德全不危也。”《靈樞·天年》云:“黃帝曰:人之壽百歲而死,何以致之?……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尚書·洪范》篇云:“五福:一曰壽。”漢·孔安國《傳》(《注》)云:“百二十年。”唐·孔穎達等《正義》(《疏》)云:“人之大期,百年為限。世有長壽云‘百二十年’者,故《傳》以長者言之,未必有正文也。”又,古人將壽命的長短分為上、中、下三等,但具體年齡說法不一。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云:“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唐·孔穎達等《正義》云:“上壽百二十歲,中壽百,下壽八十。”《養生經》云:“黃帝曰:上壽百二十,中壽百年,下壽八十。”
《莊子·盜跖》云:“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太平經·解承負訣》云:“凡人有三壽,應三氣,太陽、太陰、中和之命也。上壽一百二十,中壽八十,下壽六十。”
《呂氏春秋·孟冬紀第十》云:“人之壽,久之不過百,中壽不過六十。”
目前看來,將60歲作為長壽的年齡,下限太低,絕大多數不一定認同;而過百歲者雖有之,但終屬少見;80歲作為長壽的低年齡,多能理解和認同與接受。
長壽民謠
齒常叩,津常咽,耳常彈 鼻常揉,腿常支,面常擦,足常摩。腹常旋,腰常伸,肛常提,食勿言,臥勿語,飲勿醉,色勿迷。
心常靜,骨力勁;脊梁直,腸胃凈;耳目清,神跟定;腰腿健,精魄正。夙光好,夜寂早;早餐好,晚餐少;讀讀書,看看報;常笑笑,莫煩惱;勤為福,恒常要;忙到老,壽到老。
少肉多菜;少糖多果;少煩多眠;少衣多浴;少言多行;少鹽多醋;少食多嚼;少 怒多笑;
少欲多施;少車多步。少煙多菜;少酒多水;早睡早起,鍛煉身體;季節變換,及時更衣;
煙酒嗜好,應當禁忌;食不偏愛;搭配合理;襟懷坦蕩,長壽無疑。
注意:
本頻道文章版權歸貴州衛視,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張蔭芳
河北醫學院、河北中醫學院原副院長(現合并為河北醫科大學),國內醫用免疫學專家、心腦血管疾病專家, 碩士生導師。 從事醫學,教育,科研,臨床,管理工作50多年,現年76歲。他長期從事對中老年疾病尤其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醫學研究,掌握了精深獨到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他從中醫整體觀和辨證施治的理論高度,結合西方現代醫學成果,建立其獨到的健康養生理論和實踐系統,尤其擅長診治疑難雜癥。張蔭芳教授知識淵博,德高望重,平易近人,常年獲邀在全國各地進行講學和診病,深受廣大群眾的敬重和愛戴。
成就及榮譽
張蔭芳熱愛傳統醫學專攻藥膳保健。“幾丁聚糖抗癌和抑癌的試驗研究”成果,意義重大深刻地提示幾丁聚糖搞癌的試驗結果。在世界中西醫結合大會上發表轟動國內外!
1995-2010年張蔭芳擔任中華醫學會《重點推廣工程》推廣中心主任,專家組組長及健康金鑰匙--全國巡講專家培訓組組長等重要職務。
2007年7月做客江西電視臺《天天健康》欄目,主講心腦血管健康知識與科學用藥。
2011年11月應湖南衛視大型養生欄目《百科全說》邀請,為全國觀眾講解酸堿體質養生知識,湖南衛視已于11月28、29、30日連續播出張老的該期節目。在節目現場,張蔭芳教授為仍健在的102歲高齡的母親診療養生的故事引發了現場的高潮,已被全國廣大電視觀眾傳為佳話,這也印證了他一流的醫學和診療水平。
2012年6月應貴州衛視大型健康欄目《養生》邀請,為全國觀眾講授保健養生及自我診療的方法,貴州衛視已于6 月20、21、25日連續播出張老的該期節目。